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使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 ”的学习方式有了用武之地,而且不同的活动能使学生尝到打算的细致、准备的精心、活动的辛劳以及成功的滋味,这些发自内心的独特的体验,使他们有从事以后实践活动的兴奋因子,并激励他们发现新的办法、克服生活中出现的困难、快乐地工作。下面围绕兴趣,从选题和操作上谈一下自己的看法。
一、以实践促成长,以兴趣带活动
首先,要注意兴趣的两个特性
(1)选题与当地资源相结合,是兴趣的地域性。综合性实践活动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,这一点决定了兴趣内容的相关性。不知道、没听说、抽象的东西何以谈“兴趣”?地域性也是选题的第一考虑因素,因为,这容易使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,增大实践活动的成功系数。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、风俗人情、产业结构、文化背景都存在较大差异,这种差异决定了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,充分挖掘当地的有限资源,体现当地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。下面是我校充分结合当地资源比较成功的几个例子:“大泽山风景知多少”——与自然资源相结合;“天柱山魏碑石刻”——与历史文化相结合;“泽香葡萄销售的瓶颈”——与本区特产有关;“石材种类分析”——与矿产资源有关。
(2)选题与年龄相关,是兴趣的层次性。年龄不同,智力的各个层次也就不同,因此,要抓住兴趣的层次性。一般来说,低年级以感性问题为主,主要抓住“有什么”或“是什么”;中年级以思考性问题为主,主要抓住“怎么样”;高年级可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,以“求证性”的问题为主,主要抓住“为什么”。他们的选题大致上从感性到理性,由低到高,循序渐进。当然,根据学生的嗜好,选题可有一定的跳跃性,不要限制太大。
其次,抓住“选题”,为开展实践活动开一个好头。
(1)以“话题”导入,要捕捉兴趣。《红楼梦》有言:“人情练达即文章,处处留心皆学问。”聊天、谈话,“言为心声”,谈论中不断有新的话题出现。如平常学生们的聊天、生活中不寻常的举动、一个刚买的新书包等等,都可以制作成一个好的“佳肴”,让学生搜集材料、广开视野,进行讨论后细细品尝。比如有一次,我班的学生新买了一个多功能文具盒,我让学生立刻比较它与其他文具盒的不同之处。比较完了以后,我问他们:“喜不喜欢?”同学们都说喜欢。我激起了他们的热情,让他们去调查,看看还有哪些特别的文具盒,让他们说出、写出或描绘出“理想中的文具盒”。两个周以后举行“产品交易会”,活动很是成功。
(2)化“腐朽”为神奇,来创造兴趣。在教育学生爱祖国的同时,首先要教育他们爱家乡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、生活方式的改变,有许多同学对一些过去的用具、工具已经很陌生,更主要的是那些东西是我们农村文化的一部分,是以前生活的必需品。鉴于此,我让学生搜集一下旧的用具,锻炼他们搜集、调查的能力。经过几周的查找,他们找到了一些,像生产工具犁、耧等,生活用具像太师椅、碾、石臼等。当然,有些用具已经不存在了,可让他们根据家长的描述,勾勒出它们的样子,或者找出它们的旧图片,激起他们的“怀旧情结”,体会一下以前生活的样子。
(3)敢为天下先,去开发兴趣。选题时,不要被一些看似高深的问题所吓倒,要“敢为天下先”,加强对学生的引导。有些较难的问题,多搜集资料、请教他人、参阅资料,就能化难为易。“你们想知道我们身边的水质情况吗?” “你们想知道我们的石材有多少种吗?”于是产生了“大泽山水质污染情况调查”、“植物嫁接技术”、“石材种类分析”、“石屋的由来”等一些选题,并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,其过程和结果也较为成功。当然,这需要大量知识的提前准备。
二、以评价保实践,以实践促成长
要想“以兴趣带活动,以活动促实践”,需要一个好的评价办法来为他保驾护航。其基本原则是“鼓励、鼓励、再鼓励”。他们的活动可分为准备、实施、结果三个大致的阶段,我们的评价也要贯穿各个阶段。小组的搭配、器材的携带,属于准备阶段;搜集材料、调查访问、求证查实属于实施阶段;成果展示、图片汇集、观点形成、内容组成属于成果阶段。小组的评价包括能力、评价、发展状况,除了对小组的评价,还有对小组成员的评价。要想让他们有好的热情,就必须让评价贯穿始终。
1.重奖“发现者”。
有一位科学家曾说过:“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难得多。”这就说明了选题的重要性,因此,我们除了设常规奖项外,还应设一个特别奖,要让学生当一次“发现”英雄。
2.允许“后开花,后结果”。
还有一种需要特别注意的情况,个别的小组或个人由于信息搜集、整理呈现、成果展示时会有一些延误,我们应该耐心地等待,不要觉得规定好了,为了教师的威严,就来个“一刀切”,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,而且有可能使丰硕的成果夭折。例如:有一次关于旧家具的调查,有一个小组成果交得特别迟。原来是对“耙”是一种农具还是两种农具产生了疑问。有的认为耙是“把草聚集在一块,便于处理的农具”,为此内部发生了分歧,各不想让。他们做了进一步的调查,查明:“耙”是“地耕以后,用于平整表面”的一种用具。通过调查取证,最后确定是两种农具。这对我们来说,容易区分,但对年级较小且较少参加旧式劳动的孩子们来说,就有难度了。这与我们听说的“有的城市里的小孩弄不懂‘青青的瓦’”的原因是一样的。可贵的是这些学生虽用了较长的时间,却找到了真实的答案。倘若不问青红皂白,一棍子打死,那将是多么大的损失。为此,我特别表扬了那个小组。
随机阅读
- [教育理论] 让书香伴随孩子们成长
- [教育理论]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不良心理
- [教育理论] 浅谈比较法在概念变式教学
- [教育理论] 探究教学中的情感教育
- [教育理论] 专业课教学贯彻理论与实际
- [教育理论] 学习思维意识的培养
- [教育理论] 亲其师而信其道
- [教育理论] 重视感情朗读 演绎精彩课
- [教育理论] 课程资源“地方化” 课堂
- [教育理论] 浅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
热榜阅读
本周TOP10
- [教育理论]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魅力
- [教育理论] 打开农村小学生心灵天窗的
- [教育理论]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
- [教育理论]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
- [教育理论] 让幽默伴随课堂
- [教育理论]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
- [教育理论] 追问,一种有效理答行为
- [教育理论] 谈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人
- [教育理论]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
- [教育理论]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
- [教育理论]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
- [教育理论] 适当运用赏识教育,激发学
- [教育理论]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
- [教育理论] 注意习惯培养 提高综合素
- [教育理论] 运用“五大策略” 成就高
- [教育理论] 教师要做“牧者”不要做“